懸掛在聯合國大廳的世界地圖上,僅僅標出了中國四個城市的名字,其中一個就是重慶。
巍峨的高山,低回的河谷,承載著重慶三千年的文明史。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,重慶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輻射力,成為古代區域性的軍事政治中心和重要的商業物資集散地,歷千載而不衰,從容吐納萬物,化育生機。
三千多年來,重慶處處留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印痕。距今2~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,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;到新石器時代,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,分別居住著夷、濮、苴、奴、賓、共等八個民族。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,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。公元前11世紀的商周時期,巴人以重慶為首府,建立了巴國。相傳夏禹王分華夏為九州,梁州所屬就有“巴”。在甲骨文中,也有關于“巴方”的記載。郭沫若先生對此有詩贊曰“巴蜀由來古,殷周已見傳。”從“巴”到“重慶”,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。周慎靚王五年(前316年),秦滅巴國,置巴郡。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分天下為三十六郡,巴郡為其一。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。魏晉南北朝時期,先后更名荊州、益州、巴州、楚州。隋文帝開皇元年(581年),以渝水(嘉陵江古稱)繞城,改楚州為渝州。這就是重慶簡稱“渝”的來歷。北宋徽宗崇寧元年(1102年),因渝人趙諗叛誅事,朝廷慮“渝”有“變”之意,改渝州為恭州。公元1189年,宋光宗先封恭王,后即帝位,自詡“雙重喜慶”,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。重慶由此得名,距今已有800余年。
重慶自秦以來,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、州、路、道、府等行政機構。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。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;1935年5月5日,國民黨政府頒令,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。1937年至1946年,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,國民政府移駐重慶,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陪都,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,中國大后方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連同遠古巴國的建都、元末明玉珍的大夏國建都,重慶在歷史上就有三次成為國都。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后,重慶仍為直轄市。
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作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,是西南地區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為中央直轄市。1954年西南大區撤銷后改為四川省轄市。1983年率先成為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,實行計劃單列,賦予省級經濟管理權限。1992年辟為沿江開放城市。1996年9月中央批準重慶代管萬縣市、涪陵市和黔江地區。1997年3月14日,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準,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、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,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。
重慶具有歷史悠久的巴渝文化、豐富的陪都遺跡和獨特的港口山城風貌,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。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巴渝地區,古文化遺存豐富,巫山古人類化石遺址、巴蔓子墓、釣魚城古戰場遺址、大足石刻、白鶴梁題刻等,聞名遐邇。抗戰時期,國民政府遷都重慶,指揮軍民抗擊日寇侵略,南岸區黃山是當年的決策中心,遺存有蔣介石官邸云岫樓、宋美齡別墅松廳、宋慶齡別墅云峰樓、孔祥熙別墅孔園、美國駐中國軍事代表團駐地蓮青樓等。當時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也駐在重慶,留有曾家巖、紅巖村八路軍辦事處舊址、新華日報社舊址及白公館烈士紀念地等革命文物。重慶古城是長江上游最大的內河港口,處于長江與嘉陵江匯合處的半島山地上,城郭依山而建,三面臨水,建筑物層層疊疊,具有獨特的山城風貌;現整個主城區由3大片區12個組團構成“多中心、組團式”布局結構,組團之間以江河山體和綠化相間,既相對獨立,又彼此聯系,組成城市空間的有機整體。